发布时间:2023-03-16浏览次数:951
中新网永州12月11日电(伍彬彬 戴玥珂)今年以来,湖南祁阳市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,由主任医师牵头,“传帮带”帮助基层乡镇医院建立特色专科,切实解决县域内560个村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、看病远问题,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。
医生定期下乡开展义诊。 伍彬彬 摄
在进宝塘镇河埠塘社区卫生室,量血压、听心率、拿药的患者挤满了小屋,包村医生陈智杰正在逐个了解患者情况并给出用药指导。
陈英雄是河埠塘社区村民,也是陈智杰医生的“老顾客”,7年前在上级医院搭上心脏支架后,一直在县城医院做复查。如今,包村医生每月定期下乡,不仅给他节约了看病时间,也降低了看病成本。
“原先到市里看病,坐车来回要4个多小时,现在医生下乡给我们看病、开处方拿药,比以前方便多了。”陈英雄说。
河埠塘社区老年常住人口中有70%左右身患老年病,这些人群到城内看病距离远、乘车不方便。实施医师包村后,祁阳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,选派老年医学科主任医生进行医疗帮扶,免费开展义诊、咨询、宣传,解决社区老百姓常见病、地方病就医问题,真正实现“小病不出社区”,有效连接起医患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定期每个月下乡,免费送医送药上门,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市级医院专家的医疗资源。”祁阳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陈智杰说。
服务“零距离”,健康有“医”靠。祁阳市还根据各镇实际情况,选派与当地病例相对应的中高级职称医师下沉基层,对各科室及村医同步开展定期对口帮扶。
据了解,包村医生会根据季节为村民提供养生治疗指导,有流行病时会发放预防汤剂,颈肩腰腿痛患者则实行中医特色治疗,行动不便患者,还会送医上门;建立微信群等“云诊断”方式,满足农村群众近距离就医需求,真正做到让村民“小病在乡里、大病到县城、稳定回村里”。
祁阳市通过创新医师包村机制,让全市560个村实现医师包村全覆盖,有效推动了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的就医格局,基层群众在家门口“能看病、看好病”,实现了市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,进一步提升了民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。(完)
今年以来,各地都在从多个角度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,扎实为民办实事、办好事,努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江苏:“您呼我应”为健康养老保驾护航
最近,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北大街社区和当地供电部门联合推出“您呼我应”一键紧急呼叫服务,为社区内17个老旧小区独居、空巢、失独家庭使用呼吸机的老人提供便利。传统方式下,呼吸机一旦失电,老人会联系社区网格员,再联系供电部门处理用电故障,联系处理时间较长。部署新系统后,老人只需按下紧急按钮,就能第一时间将信息告知社区人员和供电部门。
国网泰州供电公司员工 高林燕:我们安排专人24小时监测紧急呼叫系统平台,一旦电量出现异常波动,我们实时联系社区、监护人到现场查看,以免老人发生意外。
内蒙古:网格员变调解员 为幸福生活“加码”
今年,呼和浩特也在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。前不久,市民刘言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房产证。四年前,刘言买了一套二手房,可就是因为原房东不配合,迟迟办不了房产证。社区网格员曹志芳了解情况后,联系街道办事处矛调中心,会同法官、民警、特邀调解员等,共同合力化解这起纠纷。
呼和浩特市民 刘言:要是没有网格员帮忙,这事情还不一定什么时候能解决呢。现在网格员变成调解员了,咱们百姓办事真方便了。
为了早发现问题、早介入、早化解矛盾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扩大了调解员招募范围,将部分热心调解工作、熟悉社区情况的网格员等社会服务群体纳入调解员队伍,大大丰富了人民调解的形式。目前,全市共建成1387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,实现了群众诉求“一站式接待、一条龙办理、一揽子解决”。
内蒙古呼和浩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赵希民:把网格员纳入调解员队伍,更便于我们及早发现矛盾,解决纠纷,让调解工作更具有人情味。
贵州黔南:探索新模式 守护道路安全
为满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农村治安防控需求,今年来,贵州省黔南州公安局赋予农村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管理职能权限,让派出所民警既严查交通违法,又可帮助群众办理交管业务。
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大陆坪村村民 吴洪梅:以前我们要到马场坪车管所里面去办,有三十几公里,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到那里,一天的时间才能把牌照办好。现在道坪派出所可以办理这个业务,一个小时就可以上牌了,更方便、更简捷。
道坪镇是福泉市矿区、园区、农区并进的乡镇,这几年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,村民对车辆购买的需求大大增加。今年以来,黔南州公安局在69个农村派出所设立全科通办服务大厅,有效解决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。
贵州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秩序管理科科长 袁辉:今年以来,全州农村派出所平均每月办理车驾管业务1170余笔,每月为群众节约成本12万余元。
(央视新闻客户端) 【编辑:于晓】